屈指可数和寥寥无几区别国足教练选员之难:战术需求与现实困境
最近足球圈热闹非凡,掀起了一场关于国内联赛应该多给年轻球员机会的热议。同时,人们也开始质疑教练在选员上的决策,指责他们或许并不正确。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?国内联赛并未看到任何球队采用菱形中场阵型,这导致无论派谁上场都难以发挥出色,仿佛带着木头人在比赛中奔跑,缺乏区别性。
当我们观察国家队时,不禁会感到选人如同千篇一律,却又各有不同。例如,李源一在联赛表现出色,但其踢球风格并非单纯的后腰,国家队需要的是能兼顾攻守的全能后腰。相比之下,黄政宇则能够胜任国家队首发,并成功取代了李源一的位置。这种情况是由不同战术需求导致的结果,黄政宇之所以优先考虑,是因为他在进攻外还具备防守能力,尽管表现并不完美。
虽然大家都清楚国家队急需一位合适的后腰,但要找到符合条件的球员并不容易。年轻球员的选拔思路是个有趣的课题。这些年轻球员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表现,难以让人放心依靠。在目前的联赛中,年轻球员主要局限于边路和前锋位置,而这两个位置本来就人才济济,就像超市里的白菜一样琳琅满目。相反,在中后场位置上,中超球队很少愿意尝试年轻球员,除非是无欲无求或者面临降级的情况。选择让老将搭档外援上场,甚至使用双外援,这成为常态,因为能够在中场胜任的年轻球员屈指可数,他们无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。
朱辰杰和蒋圣龙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?在上海申花队一路颓势的过程中,他们逐渐崭露头角。当他们成长起来后,球队又开始向冠军发起冲击。然而,在初期,这两人却受到了诸多批评。
若选择了不合适的教练,取得不理想成绩再正常不过,这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。对于年轻球员的选择,本身就是一个难题。大多数球迷明白,年轻球员听从指挥更加顺从,更加简单实用。但为什么他们没有被使用呢?若真水平达标,早就派上用场了。就拿王钰栋这些球员来说,甚至不如当年的韦世豪那批球员水平高,而这些球员即便没有参加过世青赛,却依然无人能敌。很多人可能未意识到,韦世豪领衔的那批球员曾在国青赛中战胜日本队。如果不使用年轻球员,那就只能归咎于教练蓄意为之,毕竟年轻球员薪水较低,谁不愿意利用他们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